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6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结合时令节气介绍了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的科学知识。
中医特色“冬病夏治”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会上介绍了中医特色“冬病夏治”理念。“冬病夏治”指的是在夏天通过一些措施,治疗、预防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这种治疗方法起源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和“春夏养阳”的理论。冬天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阳气不足或者寒湿重。所以,顺应人体和自然的阳气,在春天和夏天补充阳气,顺势而为,用非常巧的办法,破除非常难的疾病,也就是顺势而为,温阳散寒。
在治疗的时间上,医院推荐选取三伏天。三伏天是小暑和立秋这中间,也是全年中最热的时间,此时人体的毛窍非常疏松,经络气血运行比较通畅,利于药物吸收、渗透,体内的伏寒容易解掉。这种方法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它适用于冬天容易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慢阻肺、过敏性鼻炎,以及反复感冒的患者。
近年,各地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院非常关注“冬病夏治”诊疗科目。刘清泉表示,“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公众耳熟能详的“三伏贴”。还有一些地区流行“长蛇灸”,用艾灸的治疗方法。还有比较简单的办法,经络的拍打、穴位的按摩,温针灸、艾灸和泡脚等,都属于冬病夏治的基本方法。
预防中暑及时救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讲述了辨别中暑以及相应急救措施的情况。
樊晶光表示,中暑一般是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群众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头晕、头痛、乏力、口渴,还有面色潮红,有可能是中暑先兆。如果出现了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是因为钠盐丢失引起的热痉挛。热痉挛一般发生在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大量出汗且仅仅补充了水分的人群。如果出现了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心率明显加快,可能是因为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而引起的热衰竭。热衰竭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可能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里最严重的。
樊晶光补充,人们中暑后要尽快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自己已经没办法走动的话,要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出现了肌肉痉挛,除了上面所说的处置措施,还要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料,比如含有钠、钾、镁这些元素的饮料。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存在,要及时就医。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时,要即刻就医,呼叫救护车。
慢病防治关注饮食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在回答《中国医院院长》杂志提问时,介绍了慢病之一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及夏季注意事项。他表示,全国糖尿病患病率非常高,大约有1.409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分为四种临床类型,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约占5%,它的特点是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胰腺的胰岛细胞受到攻击,不能很好地产生胰岛素以控制血糖。1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也有少量的成人发生成人迟发性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中国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大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郭立新补充,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当一大部分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相关。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肥胖人群的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生活方式转变。比如,要合理膳食,优化体重。体重优化后,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明显改善。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还不能让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应用药物治疗。
郭立新提示,夏季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要点是鼓励饮水。因为如果缺水,胰岛素就不容易发挥很好的作用。对于2型糖尿病,除了夏天应该关注的事项,比如,注意肠道卫生、注意摄入食物的热卡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血糖监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