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文章详情

“一台手术医生到手5元”被吐槽!有医生直言“这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藐视”

原创

2025年10月22日 18:53 3029 阅读






(点击上方按钮,直达直播页面)

“绩效分配难”与医院合规、业绩增长、医院运营等彼此交织,成为医院管理者当下面临的核心挑战。

医院绩效如何把钱分好,与医院自身发展战略、制度公平透明、激励等息息相关,也与外部政策和市场变化紧密关联。

为您推荐:

   项目:北京大学战略决策与管理心理学高级研修班二期
   学制:累计152课时,19天
   师资北大、清华、北师大管理学、心理学权威联袂执教。
   时间:2025年11月15日
   结业:颁发结业证书。
   点击上方项目名称了解详情


赚钱难,分钱或许更难。在医院纷纷表示“过紧日子”的当下,这是医院院长面临的众多难题中最紧要的“两难”。

最近,一份手术绩效分配表在网上广泛流传。江西某二级医院医务工作者晒出一组数据:做一台阑尾炎手术收费1006元,分到科室的绩效只有18.6元,最后医生实际到手可能只有5元左右。

还有网友举例,乳腺肿物穿刺术这类操作,两次手术收费是182元,分到科室的绩效只有3.48元,属于医生的劳务报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有医生自我调侃还不如理发的tony老师、送外卖的小哥。调侃中尽显无奈。然而,这背后反映的却是医院绩效分配的老大难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医生众说纷纭!如何提升“获得感


对于“做一台阑尾手术的手术费用才1000多元,医生实际到手可能只有5元左右”,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医生的劳务价值太低了。

山东一名外科医生对此表示,这很常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他解释称,医生只拿劳务费,劳务费是按手术费用的百分比拿的,表中的手术费是指纯手术操作价格,不算什么麻醉、监护、耗材、药费之类。

这位医生还谈到,虽然说做一台阑尾手术总费用大概在1万多,但是手术操作只能收费一千多元。医生劳务费就从这一千多元里分,大头都被医院抽走作为绩效全院统筹,剩下的交给科室作为绩效奖金进行二次分配。总之分到医生手中的绩效非常少。

河南的一名医生解释称,医院按手术类别抽成,1类手术分给科室的绩效最低,4类最高,低级别手术提成只有5%。

当然,也有医生认为医院抽取太多。重庆一名医生就表示,医生得到的劳动报酬过低,这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藐视,让医生没有获得感。

据了解,阑尾手术总费用通常在5000元到15000元之间,刨除床位费、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检查费、西药费、材料费等,纯手术操作费往往只有几百到几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手术,具体费用还要因手术方式、医院等级、地区差异以及个人医保情况而异。

总体来看,基层医院收费较低,阑尾手术收费可能还不到1000元。在省级大三甲,手术费用可能在5000元左右,费用差距达四、五倍。医生获得的报酬也存在很大差异。

物化成本占比高,劳务成本占比低?


这种分配鸿沟既体现在总费用上,也折射在医生绩效分配中。实际上,这种“瀑布式分配”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并非个例。

于是,一些医生据此提出,医生的技术性收费在分配中占比过低。

比如,河北某医院肿瘤科主治医生透露,38元的胸腔穿刺术需上交90%给医院统筹,与承担的医疗风险完全不成比例。自媒体博主陈医生也直言:“挣1000元,医院拿走900多元,科室几人分剩下的几十元,人均到手才几元。”

还有CT室医师吐槽:“做一个CT二百多,写一份CT报告只有几毛钱,有没有更廉价的劳动力?”

实际上,虽然技术性收费都是医生挣的,但是并不能自己占有,而是要养活整个医院。

一位广东儿科医生表示,整个医院只有临床科室是创收部门。特别是药品零差价后,众多部门都不挣钱。在收入这块医生贡献很大,然而其它部门也是医院运转不可或缺的,医生挣的钱也要养活其它部门的人。

也有急诊科医生表示,其实收费还可以,重要的是分配不合理。可以全院分配,但是效益科室还是要有政策倾斜,以临床科室为主。

一名普外科医生却指出,这类现象的根源是当前医疗收费体系中“物化成本(耗材、药品、检查)占比高,劳务成本占比低的现状。”

以常见的胆囊切除手术为例,总价约2.5万元。医院扣除器械、耗材、麻醉、住院等成本后,剩下的1700多元才是医护团队的“人工费”。

这钱还要按手术难度系数分配——主刀医生通常能拿到40%,助手医生30%,其他人员30%。也就是说,完成这样一台两小时的手术,主刀医生的实际收入大概600多元。

据悉,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分配模式是按比例来的,手术费里真正属于医生技术劳务的部分,大概只占7%左右。主刀医生根据经验和责任最高能拿到50%的提成。也有的医院是固定结算,不管手术费用多少,主刀医生一台手术就拿200-500元。

这反映出当前科室、个人绩效分配之间的难题,核心是医疗技术劳务价值在分配环节未能充分体现。

绩效分配是个老大难问题

当一位外科医生完成一台阑尾手术后调侃“不想努力”,背后或许是技术劳务价值长期被低估的现实困境。

医院绩效如何分好,又与医院自身发展战略、制度公平透明激励等息息相关,也与外部政策和市场变化直接关联。

如果医疗机构的绩效分配中,长期存在价值错配,不仅会削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可能影响医疗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分好钱”,避免不合理绩效分配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受挫,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同时,“绩效分配难”又与医院合规、业绩增长、医院运营等问题彼此交织,成为医院管理者当下面临的核心挑战。

此外,在政策和监管层面,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在逐步调整。诊疗、手术等服务性收费正在得到优化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连续发文,在全国医院调整一系列医疗服务价格。整体来看,此轮价格调整,对以设备物耗为主或历史价格偏高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予以下调,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或历史价格偏低的项目则予以增加。

比如,安徽省2025年调价方案中,154个手术项目价格平均涨幅达53.86%,复杂手术项目单列或设立加收项。浙江则推行“按服务产出定价”的思路,将手术按难度分级分配收益,使高风险操作获得合理回报。

不止如此,这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还对诸多价格项目进行了整合规范,同时也结合技术创新、诊疗需求新增了部分新技术、新服务项目。

比如,在心血管系统类立项指南中,全国统一新增植入式“人工心脏”价格项目,解决手术植入、手术取出、术后调试等医疗服务计价收费问题。

不止如此,当前主管部门也正在推动在公立医院分配制度中建立医、药、护、技、管的合理比例。

今年以来,多地试点“三明医改”的消息引发热议。其中,“541”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备受关注。所谓“541”,即医生工资占50%,护士等工资占40%,行政后勤岗工资不超10%。

当医疗服务价格更加合理地反映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将会被调动,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图片

作者|史珺雯

感谢关注《中国医院院长》公众号,每天都有好内容

微信扫一扫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请先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