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手笔!近20个部门协力打造“创新公园”,链接16家三甲医院、5所医学优质院校……
原创
作者:史珺雯
2025年04月17日 17:49
2114 阅读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15公里半径内覆盖了同仁医院等16家三甲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医学优质院校,国家药监局6大中心在此落地,6家国际医药巨头已抢先入驻。
北京五环一带最后一块完整的产业发展区,有了实施方案。
4月15日,北京市举办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之“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场会议,介绍了最新发布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在北京大兴区南中轴以东、京台路以西的5.8平方公里的区域,将建成一座总建筑规模约300万㎡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
为支持这一区域的建设,北京市近20个市级有关单位,共提出22条具体支持举措。
在此落地
医药健康产业关乎国计民生,也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如今在南五环一带,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正拔地而起。
近年来,北京核心城区医疗资源向五环外疏解。国际医药创新公园15公里半径内覆盖了同仁医院等16家三甲医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医学优质院校。
北京是跨国药企来华投资的首选地。2024年,阿斯利康、礼来、拜耳等8家外资药企集团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机构,其中有6家落在了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中。
作为扎根北京经开区最早的外资企业之一,2025年,拜耳医药在中国的第一个开放创新中心落在距其北京工厂不远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里。
与包装和生产药物不同,这个创新中心将在细胞和基因疗法等领域聚焦全产业链,对临床阶段创新项目提供支持。最近,拜耳开放创新中心的装修正在筹备,计划年底前投入使用。
今年3月以来,多个已落地医药创新公园的国际医药龙头企业对外宣布新进展。
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建设第6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以及首个在华疫苗工厂,礼来创新孵化器投入运营、首家孵化企业实现入驻,美敦力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签约并揭幕,辉瑞北京研发中心启用……
预计,今年还会有一批跨国医药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开放创新中心落地。
医药健康产业是强监管行业,离不开临床、注册、入院等政策的不断完善。
目前,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核查中心、评价中心、受理服务和投诉举报中心、信息中心等6个中心已在此落地。
“北京南部地区已形成以经开区为龙头的高端制造集群,医药健康产业贡献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选址南五环战略腹地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可联动大兴临空经济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日产业园等30余个产业园区,构建生物医药全链条产业生态,使南部地区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场会上,北林剑华介绍称,《实施方案》明确“两步走”目标。
到2027年,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功能布局将基本成型,医工融合区的高校、医院等主体设施基本建成。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全面建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合作枢纽、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人工智能赋能医药行业的示范区域以及医药政策改革的先行区。
根据《实施方案》,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主要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按照“一年一个节点、三年集聚成势”的节奏,压茬推进,后续逐步向周边区域辐射拓展。
其中,总部集聚区集中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商务空间,服务全球顶尖生物医药企业总部和创新中心集中落地;
研发转化区建设集研发办公、中试生产、产业配套设施一体化空间,满足企业创新产品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需求;
医工融合区着力引入国内外优质“学、研、医”资源,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基地、研究型医院,提升医工学科科研攻关、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等一体化承载力;
医药智造区主攻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厂房建设,吸引全球前沿创新产业化资源落地。
这四大产业功能区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将打造可满足从教学、科研、孵化转化、临床研究、中试到大规模生产全链条需求的发展空间。
在官方规划中,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旨在成为医药健康全球创新合作典范、监管和技术创新“试验田”、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新动能、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升级新引擎。
并且,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日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亦庄生物医药园区,在发展空间上形成互补、产业链条上错位发展、创新资源上实现共享,拓展国际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北京的医药健康创新链、产业链。
为了支持这一区域的建设,全市近20个市级有关单位,提出了22条支持举措。
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药监局,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林剑华提到,将在医药创新公园集中打造最优的国际化医药创新生态。抢抓全球人工智能突破的战略机遇,在医药创新公园围绕数智医生助手和药物研发,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集聚高校院所和三甲医院等优势资源,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加速医药健康人才培养。
监管创新是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市药监局部署了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中药监领域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借助国家药监局技术审评力量,强化助企服务;鼓励支持企业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支持举办北京论坛等国际高端会议,提升全球影响力等。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表示,将以高标准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为重要契机,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药械大品种,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具体包括,优化完善资金支持政策,围绕研发、上市到推广应用构建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引进国外药械品种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产业化。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市区协同推动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等重大项目开工,保障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系统布局产业创新中心、中试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将更好发挥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办公室作用,与卫健委等“三医”部门紧密联动,从更多的政策、资金、人才等角度服务保障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营造高水平开放、交流、创新、合作的氛围,全方位赋能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加速发展。
(重磅消息:2025年6月27日—29日,"第十九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将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作者|史珺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