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朱屯路、化肥东路医疗延伸点自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零时起停诊。
据悉,此次停诊的医疗延伸点,原为郑大一附院西院区,于2024年7月开诊,设有15个病区共600张床位。而郑大一附院,也由此正式形成“一院五区”的发展格局。
然而,这才过去不到一年半时间,这家被称为“宇宙最大医院”的医院便迎来重大调整:减少2个院区、削减3100张床位。
据官网介绍,郑大一附院要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原建设,打造“一院三区”的高水平三甲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开诊不到1年半,西院区即将停诊
“宇宙最大医院”重回“一院三区”
根据公告,郑大一附院此举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优化院区功能布局。据悉,郑大一附院朱屯路、化肥东路医疗延伸点即为郑大一附院西院区所在地。
此前,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着一则消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对院区功能进行调整,将从“一院五区”调整为“一院三区”,床位规模将缩减3100张,总床位控制在7500张。
从文件内容来看,具体改革任务中第一项便是拆分院区,优化功能布局。首先就是取消西院区医疗功能,不再设医疗床位,整体转型为医学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建成引领智慧医疗发展的示范中心。其次是北院区单独设置,依托其打造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实行“三独立”(独立法人、独立运营、独立核算)模式,名称暂定为天坛医院河南医院,为郑州大学所属事业单位,设置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面托管。其中,河医院区打造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院区,突出器官移植、心脑血管、呼吸、重症医学、口腔、眼科等专科特色。东院区打造为以紧急医学救援、特需和高端医疗为特色的院区,突出创伤急救、生殖、肾病等优势学科。南院区作为河南省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和国际医疗健康中心,突出血液、肿瘤、临床药学等特色专长。由此来看,本次公告中提及的朱屯路、化肥东路“医疗延伸点”停诊,似乎也印证了此前关于西院区功能调整的传闻。公开信息显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区于2024年7月开诊,最初定位为“大门诊、小病房、强急救”的综合诊疗院区,开设15个病区约600张床位。彼时,郑大一附院发文称:“西院区开诊运行,是医院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迈进的重要一步,是医院近百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郑大一附院‘一院五区’的发展格局和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式形成。”
如今,在郑大一附院官网,医院介绍自己是“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单位,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原建设,打造“一院三区”的高水平三甲医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频现大三甲撤并院区
公立医院无序扩张的发展模式结束了?
近年来,主管部门和多地卫生健康委等陆续发文,明确要求适度推进分院区设置布局和建设运行。
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加减并举稳定公立三级医院医疗床位规模”。2025年6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年版)》明确,将床位规模和科室设置列为评审前置条件,禁止新增规模导致床位数、分院区数量超标。
此前,郑大一附院因床位超省域医疗中心5000张上限,面临政策压力。今年年初,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重申,进一步优化调整全省三级医院设置规划,各医院所设分院区数量控制在3个以内,新建医院单体床位规模严控在1500张以内。今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也在《2025年上海市医政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强医院多院区管理,公立医院分院区数控制在3个以内。在政策影响下,今年以来,一些大三甲医院主动“瘦身”,合并或关停院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8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发布公告,宣布其南院区将全面停诊,所有科室整体搬迁至主院区。至此,这家有着70余年历史的三甲肿瘤专科医院,正式结束“南北双院区”格局,转向以主院区为唯一执业载体的集中化运营模式。9月,浙江瑞安市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瑞安新院区建设规模重新进行调整。新方案显示,投资规模从原来的31.3亿元降至18亿元,床位从500张减至300张。也是这个月,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医院(北京市朝阳区康复医院)发布消息,将一院两区调整为一个院区,管庄院区全部科室搬迁至本部院区。如今,一些医院开始关停院区,有的新院区建设尚未完工,就被中止、撤销或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公立医院的扩张正开始回归理性,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粗放运营、大规模投资医院基建等旧有的发展模式将不再适用。
如今“宇宙最大医院”官宣停诊原西院区,从“一院五区”缩减为“一院三区”,或许更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大型医院规模扩张模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