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院正积极探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力求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近期,“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活动中,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徐向青、麻醉科主任迟永良、内分泌科主任黄延芹分享了医院在学科建设、患者安全保障、多学科协作领域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
从“幕后英雄”到效率与安全“双引擎”
手术安全、质量与效率,是衡量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徐向青副院长分享了山东省中医院针对这一命题的两个创新解法——麻醉科通过多学科协作(MDT)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徐向青
首先,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麻醉科联合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等科室专家,为重大疑难手术患者打造全周期医疗保障体系。术前,团队会对患者进行深度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术中,凭借精准的麻醉技术,确保生命体征稳定;术后,无缝衔接康复护理,极大降低了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与此同时,信息化的管理系统的引入,实现了对手术麻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该系统涵盖术前评估、术中实时监控、术后复苏等各个环节,能够自动捕捉异常数据并及时预警,为麻醉医师提供精准用药指导。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引入后,单台手术的麻醉准备时间平均缩短了近20分钟,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患者术后苏醒质量明显改善,躁动、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控制在1%以内。
“效率与安全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优化了手术资源配置,带动提升院内日均手术量10%-15%,也推动全院医疗流程从‘分散式’走向‘闭环式’。”徐向青副院长强调,“麻醉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具备综合系统的发展能力,这不仅体现在精准的围术期风险评估、全方位的术中监测与加速康复理念的践行上,还延伸至舒适化诊疗服务的提供与人文关怀的融入。这一曾经的‘幕后英雄’已经成为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山东省中医院麻醉科主任迟永良
谈及麻醉的核心价值,迟永良主任表示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让患者平稳地“睡着”,更重要的是确保他们能安全、舒适地“醒来”。在麻醉药使用初期,外科医生发现患者的肌肉紧张状态会影响手术的进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发出了肌肉松弛药物及选择性肌松拮抗剂,才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根据迟永良主任介绍,手术中需使用肌松药物让患者肌肉松弛,以满足手术操作需求,但这类药物若术后残留,可能导致吞咽无力、呼吸肌功能下降、握持不稳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尽管临床中已经选用了中、短时效的肌松药,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结束拔除气管导管时肌松药残留阻滞发生率达57.8%。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新型肌松拮抗方案的出现,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善。”迟永良主任解释,“通过更先进的医学技术手段,患者术后苏醒更安全、更迅速,大大降低了麻醉风险,这也是麻醉学科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技术突破。”。
“1+”模式全程护航围术期管理
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黄延芹指出,高血糖能直接或间接引起酮症酸中毒,而且高血糖环境会降低患者免疫力。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防止术中及术后血糖剧烈波动而增加感染风险。正因为如此,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点攻坚方向。
针对这一现状,山东省中医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1+”服务模式。糖尿病专病门诊为手术患者开辟绿色通道,迅速对接多学科专家团队,提供包括心理疏导、营养咨询、运动康复指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徐向青副院长表示:在血糖管理方面,医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部曲”:术前,将患者血糖稳定控制在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的安全范围;术中,借助先进监测设备实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确保血糖平稳;术后,通过动态随访与精细化管理,预防血糖反弹,促进患者康复。
(09-2026-CN-XBR-02195若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疾病知识的信息,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本内容由默沙东中国提供支持。)
评论